生物过滤除臭工艺
采用生物滤池工艺,将人工筛选的特殊微生物菌群固定在生物载体上,当污染气体经过生物载体表面后,初可以从污染气体中获取营养来源的微生物菌群,在适宜的温度、湿度、 pH值等条件下,就能迅速生长、繁殖,并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这些生物膜与污染气体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接触后,就可以被相应的微生物菌群捕捉和消化掉,从而去除有毒有害污染物。将采集到的臭气经加湿处理后,通过长满微生物的、湿润多孔的生物滤层,将臭气物质经填料吸收,然后由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无机物,从而达到除臭目的。
生物法垃圾站除臭设备
生物法优点主要体现在处理有效性较高,总体能耗与运行维护费用较低,不易出现二次污染和跨介质污染转移的问题。
根据污水厂内污水臭气排放浓度低、气量大,以及污泥臭气排放浓度高、气量大的特点,污水和污泥采用不同的除臭工艺组合,以化学氧化与酸碱吸收为预处理,将高浓度、多组分的恶臭物质降解为中低浓度,后利用单组或多组生物处理装置对恶臭物质进行净化处理。若经生物处理后的排放浓度仍未达标,后续启动吸附等辅助工艺对尾气进行终处置。
微生物除臭技术
微生物除臭除臭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除臭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降解恶臭物质,将其氧化成无臭、无害的终产物,达到除臭的目的。70年代后,各国开始在这一领域开展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取得的成就为显著,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除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装置设备及操作工艺条件等。80年代以来,已有各类微生物除臭的装置和设备开始运用于石油、化工、屠宰、垃圾站除臭等实际中,并取得明显效果。
在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收集和输送过程中,由于污水在无法补充足够溶解氧的管网中长时间停留形成厌氧条件,污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被厌氧微生物利用进行合成和分解,从而形成恶臭气体向周围区域发散。
污水脱离排水管道中的厌氧环境后,进入污水厂的配水区域。水流在经过进水提升泵房时发生剧烈扰动,不断释放原本已溶解在污水中的恶臭污染物。污水在途经格栅和沉砂池时,较大悬浮物会被截留,而其中的有机物在较长的截流停留时间中不断发酵,产生大量恶臭气体(主要以含硫物质为主)。
玻璃钢垃圾喷雾除臭设备:
水清洗
是利用臭气中的某些物质能溶于水的特性,使臭气中氨气、硫化氢气体和水接触、溶解,达到脱臭的目的,设备简单,造价低,但易产生二次污染,产生的污水需再处理。
化学洗涤法
化学洗涤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喷淋式或填料式吸收塔将恶臭气体捕捉到液体中,臭气分子通过湿法吸收或氧化和洗涤液反应而从废气中去除。化学洗涤法的缺点是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化学反应后的产物有造成新的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和倾向,需要对洗涤之后的化学产物进行处理。
离子除臭
离子除臭是利用离子发生装置发射出高能正、负离子,在气体中产生氧离子基团,与废气中的有机挥发性气体分子(VOC)接触,打开VOC分子的化学键,将其分解成C02和H20。该方法的优点是对低浓度臭气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效果,缺点是进气臭气浓度较高或对处理效果要求较高时,单一使用离子法除臭时难以达标。
生物除臭法
生物除臭法是利用微生物以废气中的有机组分作为其生命活动的能源或其他养分,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将具有臭味的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C02,水等)及细胞组成物质,从而达到除臭的目的。生物法以其安全、高效、节能、环保、无二次污染而赢得人们的青睐,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污水中的有机氮在厌氧环境下转化为氨氮。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不断生成脂肪酸等酸性物质,将氨大量转化为不可挥发的铵离子。随着脂肪酸等有机物不断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氨终主要以碳酸氢铵的形式存在。碳酸氢铵的热稳定性极差,易发生热分解,而从水中溢出的氨气释放出强烈的刺激性异味,且随温度上升越不稳定。
污泥处理过程需较长的停留时间,易形成厌氧环境,进而引起恶臭污染物从污泥有机物中产生并释放。污泥干化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为非常温气体,随着温度的升高、污泥含水率的降低,污泥中的各类有机及无机物会发生分解挥发。在污泥干化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质与溶于水的氨反应生成碳酸氢铵,继而被分解成氨气释放。
填料选择
生物滤池的主要部分是填料。一种好的填料必须满足:容许生长的微生物种类多{供微生物生长的表面积大;营养成分合理(氮、P、K和痕量元素);吸水性好;自身的气味少;吸附性好;结构均匀孔隙率大;价格便宜;腐烂慢(运行时间长、养护周期长)。单成分填料一般只满足上述的部分要求,配方台适的多成分混合物可以较全面地满足要求。设计采用的生物滤池除臭装置采用多种惰性填料配合多种有机质以特定的比例混合,满足了生物填料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吸水性好和微生物承载量大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