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药机是实现中药自动化煎煮的设备,操作流程需严格遵循 “准备 - 投料 - 设定参数 - 煎煮 - 出药 - 清洁” 的步骤,以确保药效稳定、用药安全。以下是详细的标准操作流程(以常见的 “密闭煎药机” 为例,不同品牌设备细节可能略有差异,需结合说明书调整):
一、操作前准备:确保设备与药材合规
设备检查
通电前检查电源线、插头是否完好,无破损、漏电风险;
打开设备电源,启动控制面板,确认显示屏、加热模块、搅拌模块(若有)、压力阀(密闭型)均正常运行,无报错提示;
检查煎药桶(内锅)是否干净、无残留药渣或污渍,密封圈(若有)是否完好,无老化、渗漏;
确认出药口、排渣口(若有)处于关闭状态,接药容器(如无菌药袋、陶瓷碗)已清洗消毒并备用。
药材与辅料准备
核对处方:确认药材名称、剂量、炮制规格(如 “炒白术”“酒当归”)与处方一致,无虫蛀、霉变、异味;
预处理药材:按要求清洗(仅需清洗表面泥沙的药材,如山药、茯苓,避免有效成分流失)、浸泡(多数药材需加冷水浸泡 30-60 分钟,根茎类如黄芪、甘草可延长至 1 小时,花类、叶类如菊花、薄荷可缩短至 20 分钟,浸泡水量以没过药材 2-3cm 为宜,浸泡后的水需一同倒入煎药桶);
准备辅料:若处方含蜂蜜、阿胶等黏性辅料,需提前用少量温水融化,待煎煮后期加入(避免糊锅)。
二、投料与参数设定:精准控制煎煮条件
投料与加水
将浸泡好的药材(含浸泡水)全部倒入煎药机内锅,若药材量多,需轻轻压实(避免过满导致沸腾时溢出);
补充饮用水(建议用纯化水或凉开水,避免硬水影响药效),水量需根据药材量、煎煮时间设定:一般第一煎水量以没过药材 5-8cm 为宜,第二煎(若需)可减少至 3-5cm(具体可参考处方要求,如 “加水至高出药面两指”)。
设定煎煮参数
根据处方要求(如 “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和药材特性,在控制面板设定参数,核心参数包括:参数类型 设定依据与标准 煎煮模式 普通煎煮(默认)、先煎模式(针对质地坚硬药材,如石膏、龙骨,需先煎 15-30 分钟)、后下模式(针对挥发性药材,如薄荷、砂仁,需在结束前 5-10 分钟加入)。 煎煮时间 一般药材:第一煎 20-30 分钟,第二煎 15-20 分钟;解表药(如感冒类):第一煎 15-20 分钟,第二煎 10-15 分钟;滋补药(如人参、熟地):第一煎 30-40 分钟,第二煎 25-30 分钟。 压力 / 温度 密闭煎药机:压力 0.1-0.12MPa(对应温度 120-125℃),可缩短煎煮时间;常压煎药机:温度默认 100℃(沸腾状态),无需设定压力。 搅拌频率 若设备带搅拌功能,设定每 5-10 分钟搅拌 1 次(每次 10-20 秒),避免药材沉底糊锅。
三、启动煎煮:全程监控防异常
启动设备
确认参数设定无误后,关闭煎药机上盖,扣紧安全锁(密闭机型需确保密封),按下 “开始” 键,设备自动进入加热 - 沸腾 - 保温煎煮流程。过程监控
煎煮初期:观察加热是否正常,水位是否稳定,若出现 “低水位报警”,需暂停设备,补充适量水后重新启动;
沸腾阶段:密闭机型需关注压力值,若超过设定范围(如>0.15MPa),需手动打开泄压阀减压,避免设备损坏;常压机型需防止药液溢出,可适当调低加热功率;
特殊操作:需 “后下” 的药材,在煎煮倒计时剩余 5-10 分钟时,暂停设备,打开上盖快速加入药材,盖紧后继续煎煮;需 “烊化” 的辅料(如阿胶),在煎煮结束后,将融化的辅料倒入药液中,启动 “搅拌” 功能混合均匀。
四、出药与分装:确保药液洁净
出药操作
煎煮结束后,设备自动停止加热,待密闭机型压力降至 0MPa(或常压机型温度降至 80℃以下),打开出药口阀门,将药液缓慢排入提前准备好的接药容器中;
若需煎煮第二煎,无需清洗内锅,直接向锅内加入适量水,重复 “参数设定 - 启动煎煮” 步骤,第二煎结束后,将两次药液混合(确保药效均匀)。
药液分装
若为 “煎药 - 包装一体机”,将无菌药袋套在出药口,按下 “包装” 键,设备自动定量分装(一般每袋 150-200ml,符合单次服用量),并进行热封(密封温度 180-200℃,确保不漏液);
若为普通出药,将混合后的药液用无菌纱布过滤(去除残留药渣),倒入干净的药碗或密封药瓶中,待冷却至室温后冷藏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