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后动物疫病防控知识
洪涝灾害后容易造成哪些动物疫病的流行?
答:洪涝灾害中,大量动物因灾死亡,随着气候转暖,动物尸体腐烂,容易造成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炭疽等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灾后为什么容易发生动物疫病的流行?
答:一是饲养环境大不如以前。强降雨过后,容易产生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畜禽舍大量毁损,致使防疫设施不健全。二是病原易大量扩散。大量畜禽因灾死亡,病原微生物在尸体上滋生,同时,土壤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被暴露,易污染水源等环境。三是畜禽免疫力下降。洪灾过后,大部分畜禽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的侵袭,需要按要求和免疫程序加强免疫。一些在正常年份不易发生的疫病,如炭疽病、猪链球菌病等也有可能发生。
如何做好灾后防病工作?
答:根据动物疫病发生的特点,当前应重点做好的工作:一是及时无害化处理死亡的畜禽;二是对饲养场内外环境和屠宰场、交易市场和畜禽尸体处理等场所消毒;三是加强免疫接种;四是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畜禽饲料和饮水安全,确保养殖环境卫生。
农业(畜牧兽医)部门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一是要全力以赴,帮助灾区养殖场(户)恢复畜牧业生产,减少损失,应做好技术指导、技术帮扶、防疫知识的宣传培训等工作。
二是强化消毒,指导无害化处理。对所辖区域要加强检查,指导、督促养殖场(户)、养殖小区做好环境消毒和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畜禽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不明原因死亡的畜禽要按照规定及时进行监测,如发现重大动物疫病,更要加大消毒和防控力度,并将情况及时上报。灾情过后,要指导养殖场(户)做好圈舍及周边环境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消毒。
三是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报告和处置突发疫情。要进一步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排查疫情隐患,做到早发现疫情,早处置疫情,防止疫病扩散蔓延。要加强值守,坚持24小时值班和主要领导带班制度。强化应急工作,同时根据应急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规范处置突发疫情。
四是加强检疫监督,严防病死畜禽流出。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规范检疫出证行为。加大对饲养、屠宰、加工、运输、储藏等生产和经营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依法严肃处理抗拒检疫和运输、加工、经营未经检疫的畜禽及其产品等行为,严厉打击贩卖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本着有利流通、严格把关、打击违法的原则,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方面保证进出灾区的动物及其产品顺畅调运,另一方面要保障动物防疫秩序,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
五是加强灾后免疫,协助恢复畜禽生产。要根据本地前期免疫工作进度,结合受灾后的实际情况和抗体监测结果,针对尚未免疫或抗体不达标的畜禽,督促开展补免和紧急免疫工作。同时,要发挥村级防疫员队伍力量,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灾后畜禽生产恢复工作,做好生产技术指导,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帮助养殖场(户)尽快恢复信心,促进畜牧生产尽快恢复,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有序供应。
受灾地区为什么要及时处理病死畜禽?
答:受灾过程中,不少畜禽被洪水淹死,或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由于死亡畜禽体内带有大量微生物,如不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任其腐烂发臭,病菌会到处扩散,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起人畜疫病流行。
如何及时处理病死畜禽?
答: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是深埋,深埋应选择高岗地带,坑深在2米以上,尸体入坑后,撒上石灰或消毒药水,覆盖厚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焚烧处理,或直接投入无害化处理池。
为什么要进行卫生大消毒?
答:主要是保证灾情之后无大疫,加强消毒,消灭自然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洪涝灾区近期连续大雨,死亡畜禽和各种污物随水流动,水源等环境易受到污染。同时,土壤中的病菌被雨水冲出来,也会引发疾病。为消灭环境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保障人畜健康,必须进行兽医卫生大消毒。
灾区的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指导受灾养殖场(户)的消毒工作;指导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加强防疫管理;落实卫生消毒、病死畜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防疫措施,防止发生疫情。
灾区动物尸体深埋处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答:1.设施设备。根据死亡动物处理数量大小,准备好作业工具,如卡车(可考虑底层接触面铺垫塑料薄膜)、拖拉机、挖掘机、推土机、装卸工具、动物尸体装运袋(密封)等。运输车辆应防止体液渗漏,接触面应易于反复清洗消毒。
2.动物尸体运输。动物尸体装入密封袋,运输车辆密闭防渗,车辆和相关运输设施离开时应进行消毒。动物尸体不得与食品、活动物同车运送。
3.掩埋点选择。有足够封土掩盖,土壤渗透性不高(如土壤渗透性较高,掩埋点坑底至少高于地下水位1米),与江河、湖泊、池塘、井水等水体有一定距离(100米~150米),易于动物尸体运抵,避开公共视野(距离居民区至少100米),避开洪水经常冲刷之地和岩石层。特定情况下,饲养场死亡动物可考虑就地掩埋。零散小动物(如鸡等)可掩埋在树根下等地方。
4.掩埋坑体的挖掘。坑体体积一般为动物尸体体积的2倍到4倍。坑体宽度一般不小于1.2米,深度一般为2米,长度要能够容纳所有死亡动物。坑底应相对平坦。如果需要多个掩埋坑,坑间距不小于1米。坑体体积可按动物尸体估计重量计算:动物尸体体积(立方米)=动物尸体估计重量(千克)/1000。
5.掩埋方法。如对于大、中动物,或家禽、子猪等小动物尸体数量不大时,将尸体置于坑中后,加土覆盖,覆盖土层厚度不得低于0.7米。小动物尸体数量较大时,可分层掩埋,每层尸体厚度一般不超过0.3米,中间覆土至少0.3米,依次分层掩埋,最后覆盖土层厚度不得低于0.7米。掩埋过程中,掩土不得压实,以免影响自然腐化。条件许可时,坑底和动物尸体上应铺撒生石灰。尸体掩埋后,应防止野生动物刨挖。
6.参与人员卫生安全事项。(1)注重安全防护。作业时,穿戴防护服、橡胶手套、面罩(口罩)、护目镜和胶靴。(2)注意清洗消毒,接受健康监测,出现不良症状时应尽快到卫生部门检查。
怎样确定消毒范围?
答:洪灾过后要指导灾区养殖场(户)做好圈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扫消毒工作。一要做好畜禽舍环境的清扫工作;二要对所有圈舍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消毒重点是畜禽舍、屠宰场(点)、畜禽及其产品加工、销售场地、仓库、中转场地、牲畜市场、农贸市场、饮水源、畜禽运输车辆、用具等;三要进一步完善卫生消毒、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组织养殖场(户)及时处置死亡畜禽,对在野外发现的动物尸体也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圈舍及环境消毒应如何消毒?
答:灾后要对圈舍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一是对倒塌的圈舍消毒,重点是对死亡动物的和圈舍进行原地消毒;二是对可继续使用的养殖场消毒,大型养殖场要定期清扫,定期用化学药物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和环境卫生,防止野生动物侵入,消灭老鼠和蚊蝇。小型养殖场及散养户,重点是经常性地清扫圈舍和处理粪便,保持清洁。如有疾病发生,就要用化学消毒药品消毒。三是对重建的圈舍消毒,除按常规消毒外,灾后还应根据疾病的流行情况增加消毒次数,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沼气池,发酵处理粪便,防止蚊蝇滋生。
灾区养殖场消毒的注意事项?
答:一是保证消毒频率。灾后环境至少每周消毒两次,圈舍可带畜禽每周消毒3次~4次。一旦发生疫情,则要增加消毒次数,并且要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二是保证消毒药物的有效浓度。三是消毒前要保持圈舍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四是防止在消毒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五是发生重大动物传染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后,必须严格按照农业部应急处理预案处理。
如何预防动物霉饲料中毒?
答:灾区连降大雨,易引起饲料霉变。霉饲料中霉菌能引起动物中毒。中毒后,一般动物体温正常,粪便干燥,有呕吐症状。母猪不孕并有流产现象。有的出现神经症状,严重的出现死亡。全身多处部位包括内脏出血,肝脏有坏死。
霉菌饲料中毒没有有效治疗方法,重在预防,严禁饲喂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饲料。注意饲料的保质期,防止食用过期饲料。
灾后引进种畜禽应注意什么?
答:灾后农民急需补栏,可能需要到外地调运,稍有不慎,就会带进疫病,引起疫病的流行和传播。灾后补栏需要及时防疫,注意避免从疫区引进种畜禽。引进的种畜禽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加强动物卫生检疫监管工作。
为什么要做好畜禽免疫工作?
答:灾害极易造成疫病流行,一些多年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疫病,如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等,也会因此发生。一些在正常年份不会发生的疾病,如炭疽病,也有可能发生。灾后畜禽的抵抗力下降,不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对于没有进行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接种的畜禽,要立即补免。对已进行了免疫接种的畜禽,根据免疫抗体检测情况及周边疫情情况,必要时强化免疫一次。因此,当前必须突击抓好畜禽免疫工作。对于其他畜禽传染病,也要根据疫情动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如何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答:要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大受灾地区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力度,对病死畜禽进行采样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排除疫情隐患。充分发挥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和村级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作用,及时汇总、分析灾区动物疫情发展态势,防止疫情发生。
如何加强检疫工作?
答:要切实履行检疫职责,严格执法,确保病死畜禽不出场、不出户。严格对病死畜禽采取“四不准一处理”处置措施,防止死亡畜禽流入市场,确保灾区人民食用合格的畜禽产品,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四不准一处理”处置措施是什么?
答:四不准是“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畜禽及其产品”,一处理是“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洪涝灾害过后如何饲养畜禽?
答:一要尽快疏通畜禽养殖场的排水通道,排除畜舍内的积水,修复、加固破损的畜舍,不能及时修复的,应尽快将畜禽转移至干燥、安全地带。二要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畜舍内的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做好通风工作。三要供给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饲料要少添勤喂,避免发霉。在饮水中可加入复合维生素B和Vc,增强畜禽抵抗力,增加食欲,消除应激。四要加强种畜禽的饲养,做好母畜的保胎,对已流产的母畜,要增加营养,及时配种,同时加强子畜的保育工作。五要对低龄、体弱、伤残、病情严重的畜禽及时淘汰,降低饲养成本。商品畜禽达到出栏标准的要尽快出栏,降低饲养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