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批上马,迫切需要大量的砂石资源。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国家已明文禁止擅自开挖天然砂,部分地区现有天然砂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求,机制砂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自上世纪70、8O年代以来机制砂就开始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有所应用,90年代后应用范围也有扩大趋势,但在其他建筑领域的使用一直受到局限。直到2008年公路行业编制出了《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指南》一书,为机制砂在该行业的使用提供了参考,国家标准也于2010年才正式把机制砂纳入建筑用砂范围。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机制砂的认识需要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二是机制砂品质易受原材料质量和生产设备选型及工艺参数匹配影响;质量难以把控。本文通过对绵遂高速公路机制砂生产和应用情况的介绍,旨在为同类项目施工提供参考。
l实例工程基本情况
绵遂高速公路遂宁段位于涪江下游。涪江是川内水利资源开发利用较为彻底的河流,上、中游的十几处大坝和多年“天保工程”实施,使得涪江输砂、输石量锐减,现下游天然中粗砂资源匮乏,仅有少量特细砂产出,小粒径砾石资源也欠缺。本项目桥梁结构混凝土圬工量达8O多万立方米,标号涉及C30、C40、C50等几个等级,其中C50混凝土12万立方米,混凝土圬工用粗细集料的需求量极大。为此,施工单位进场后立即着手展开混凝土圬工用粗细集料的保障工作调研。当地民用建筑普遍采用碎石加工后的副产品——石屑直接作为细骨料拌制混凝土。试验室对其进行采样分析,情况如下:一是颗粒粗,细度模数大,一般都在3.5以上;二是粒形差,扁平状和楔形状颗粒多;三是级配不合格,筛分曲线呈“两头大中间小”现象。上述因素导致试拌混凝土流动性、和易性和保水性均较差,不能满足结构物施工的工作性能要求。本地能就近利用的天然中粗砂远在130km以外的地区才有批量生产,到达工地现场的售价高达160m以上,经济上非常不划算。
由于当地多年来对砂石资源的采砂船“水采”,在涪江河心滩和边岸砂滩废弃了许多粒径在8O~300mm之间的卵石堆。其母岩绝大部分为硅质或钙质胶结细砂岩,少量石灰质岩,饱和抗压强度在100MPa以上,且洁净无泥,是理想的混凝土用粗、细骨料生产原料。基于此,施工单位着力从如何开发利用现有卵石资源生产骨料着手,寻求合适设备配型和生产工艺参数,确保混凝土粗、细集料品质和经济性生产及产量均衡。
设备选型与生产工艺
一套完善的沙石料场生分系统、输送系统组成,高品离过多的石粉。其中破碎系响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生调,以确保生产流畅,产量匹同时,为保证设备运行平稳械生产率容量应比前一级容石场是本项目主产砂石场之径20-40mm)280m/d,碎d,机制砂(中砂)350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