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一台设备能卖1000多万元,生产任务排满未来几个月,甚至还对海外订单“挑三拣四”……
在机械制造基础极为坚实的温州,他们没有同行,独享全国同行都为之眼红的配套优势。
20年前,陈建生误打误撞踏入新兴的游乐设备行业,在温州人以小商品、大市场影响全国的时候,他专注于技术,不断积累,在一个“大商品,小市场”的行业里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本期嘉宾
温州南方游乐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建生
我拿积压的零件做成了碰碰车
金可生(下简称金):对于游乐设备,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比较陌生,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你们做的产品?
陈建生(下简称陈):我们主要为各种主题乐园提供大型游乐设施,以大家比较熟悉的温州乐园为例,里面的“急速风车”、48米高的“高空飞翔”、“情侣飞车”、“激流勇进”等都是我们做的。游乐设备有特大型、大中型、中小型之分,我们做的是大中型。比较大的有55米高,可坐110人的“飞行岛”,报价是1580万元;比较惊险刺激的还有波浪翻滚、大摆锤等。我们主要定位在大中型游乐设施上,因为它是一个乐园的骨干,数量上占到60%-65%的比例。目前,我们的产品是国内最先进的,大的要1000多万元一台,最小的也是100多万元。我希望在这个领域做到领先同行好几年以上。
金:你是怎么走到这个行业的?
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将一批游乐设备赠送给我国以后,这个产业才被发掘出来。首先做出反应的是企业,他们一部分“军转民”就转到这里。这之后,民营企业才进入,我们是民营企业里的第一个,当时入行也有点偶然性。当时我刚下海没多久,做的第一个产品是电瓶摩托车。那时我觉得这东西环保,而且温州限摩,市场是有的。但是有两个关键问题我们解决不了,电瓶和电机。我们用的是汽车的启动电瓶、200瓦的直流电机,前者只能用2个小时,两个都是又大又重,所以电瓶车卖了一阵子就没销路了。
金:第一次创业就失败了。
陈:是的,之前订的电瓶、电机没法退啊,积压了很多。我压力很大,就到公园去散心,然后我看到了碰碰车,我就想,也许可以拿那些积压的部件来做碰碰车。我马上回家研究碰碰车,折腾了两个月,把样品做出来了。碰碰车一台卖到了7800元,而之前电瓶车是1980元。做碰碰车的利润居然比电瓶车还高。我不仅把积压的电瓶、电机全消化了,还连续做了四五年的碰碰车。这期间,我就发现,原来游艺机这个行业机会很多,于是研发各种产品,一直做了下来。开始的时候,我们这行业里有资质的企业是100多家,但通过这十来年的大浪淘沙,只剩下60多家,而在这些企业中,从技术实力、规模来说,我们排第二。
希望更多的温州人一起做这个产业
金:你觉得这个产业的未来如何?
陈:发展空间很大,第一,我们国内的游乐园只会越来越多,一些大的游乐园有近一半设备依靠进口,而中小型的乐园,设备基本用国产的。第二,在价格上,同样的产品,德国是我们的6倍,美国是我们5倍,意大利是我们4倍。所以,我们一是要从研发、技术上提升,二是要从制造上规范。等到国内外市场对我们的产品都认可的时候,中国就会成为全世界游乐设备的基地。
金:你们与欧美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陈:最近迪斯尼来我们公司考察,寻求一些项目的对接。他们非常强调质量保证体系,要看流程中的原始记录资料。在欧洲,他们的焊工除了要签字,还要记录使用的是什么焊条,哪款焊机,用多大的电流,是在什么样的气候下作业等。这样,这条焊缝将来如果出问题,就能很快找到责任人。欧盟都是这样管理的,所以他们对自己的产品非常信任,但我们还做不到这么细,还差得比较远。所以他们在购买我们的机电产品上,都会比较谨慎。要做到这样的质量保证体系,靠我们一二家企业也是不可能的,还需要我们国家整体工艺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金:在温州,这个行业的企业只有你一家,配套上有问题吗?
陈:在温州发展这个产业,土地资源紧张是它的局限性——像过山车这类产品组装、调试起码要用十几亩地,我们没有这么大的空间。但配套确是它的最大优势。我们专业市场繁多,零部件加工方便,这些优势是全国独有的。比如我们做机电一体化,可以在乐清采购电器;需要机械加工,鹿城与瑞安的加工能力很强;要做钢结构,因为造船行业发达,焊工、冷作工都很好找。相比,国内包括游乐设备产业基地中山市的同行,在配套上都不如我们,成本比我们的要高。
金:你如此强调温州的优势,就不怕有很多温州人跟风做这个吗?
陈:实际上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做这个。这个产业的基地在广东中山市,行业第一也在那里,那边共有二十多家企业,从业人员也多,但因为中山市的机械制造能力比较弱,他们主要是生产电子类、中小型的设备。如果温州能有10来家企业做这个,真的很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但问题是,这个行业愿意做的人不多,我们的产品不是批量的,往往一种产品,在国内总共也就是100台左右的市场。你要不断去开发新产品,不断投入人力、物力……我把这种特色称为“大商品,小市场”,温州人更习惯于做“小商品,大市场”,门槛低,但竞争激烈。当然,如果是我们这一代的企业家,有意愿做这个,还是可以发展起来的,因为大家能够吃苦耐劳。但我们这一代人或者事业有成,或者正在老去,而年轻一代,则更喜欢做一些轻松一点的产业。
有综合能力的人,创业成本更低
金:你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国营或集体厂里出来,许多都是做技术出身,做起这类产业得心应手。
陈: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这一代温州人马上就能脱颖而出,有两个条件。第一是我们要为吃饭发愁,所以有动力。再一个是我们有这个综合能力,那时温州多是街道企业、集体企业,和北方的大国企不同,我们这些小企业里的技术员什么都要做的,哪里缺人往哪顶。应变能力、综合能力锻炼出来了。虽然对于单项技术不精,但当时的市场并不需要你这么专精,所以发展出来了。现在,我们又要提倡专业化,因为专业化才会有深度,产品才有竞争力。
金:我们现在很多人创业,是不懂技术的,于是请人来做,失败的时候甚至哪个环节出问题也搞不太清楚,这就是综合能力不强的表现了。
陈:创业初期是这样,什么事情都依靠别人,就很难。我开始办这个企业的时候,设计自己来,干活也是自己带着徒弟上,这样的亲力亲为,企业的成本就比较低,“学费”付出也少一点。
金:现在的新一代很少接触到技术层面的东西了,近年来,温州新崛起的企业家更多的都是以营销见长,像你们这样自己做研发,专注于产品的工艺、流程的人越来越少了。
陈: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是个机械工人、技师。当时我们往衬衫口袋插一支钢笔,就觉得自己是一个重工业的工人,非常光荣。但是现在,周围的人只会说,这个是蓝领,是个做工的。有这种看法,搞技术的人才地位就上不去。这对我们是很不利的。技师队伍是我们产业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不成功,产业发展就有障碍。
金: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在发展高等院校,没有很多地去培育技师队伍。
陈:按照从前的标准,现在的大专,就相当于过去的中专。中专是技师最重要的来源,过去本应读中专的人现在去读了大专,而基础更差的一批人来读中专,所以我们的技师力量就越来越薄弱。同时,那些大专生,由于教育不如本科那么系统,没有那个深度。所以他们干一些做学问的事干不了,干技师的活又不愿意干,很多人都面临就业问题。
有能力解决产品问题的企业,当然海阔天空
金:所以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你们这里也很突出?
陈:对于要来我这里的应届生,我总是先问他,你要当企业家还是当工程师,如果想当企业家,不要来我这里,想当工程师,我保证你在这里可以学到东西。同时,我们也积极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因为现在人才来源少了,往往是一个人要当两个人用,所以我们要为他提供好的平台,让他学习好,才能用出那种效果。人才很多,随便你选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金:你自己的子女对这个行业感兴趣吗?
陈:没兴趣。这个行业属高风险的行业,因为它与人的安全有关,所以我觉得既然没有兴趣,就不能勉强。在我看来,企业也不一定就要子女接班,因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它其实就是社会的:它的产权是我的,但如果将来有一天我做不动了,这么多设备,这么多人员,市场都在那里,难道就不做了吗。我必然会找一个团队去做,或者在公司培养的人里找人,其实就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而已。所以年轻一代也未必就要自己去创业,你认真把某个感兴趣的专业做好,将来这一类的机会多的是。当然,家里人如果有能力又有意愿,那更好。
金:与你在这个领域的从容相比,温州还有很多企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总是觉得各种方向都很艰难,这其中差别何在?
陈:这其实也是每个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同样做皮鞋,同样做游乐设备,有些人做得好,有些人就做不大呢?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是产品,你的产品是否受欢迎,这与领导人有关。产品要做到哪个层次,有什么要求,企业领导人要清楚,并且能够实现。那些唉声叹气的企业,他的领导人或者不清楚自己的产品方向,或者没有能力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企业,当然海阔天空。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专注,也需要积累。
总编手记
做特色
经过30来年的发展,温州确实有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人瞩目。其实,这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像南方游乐一样,做有特色的企业也很好。
归国华侨林圣亮,瑞安人,看准橄榄油的未来,引入意大利树种,在四川广元承包了3万亩山地。他说,每亩能种30棵,每棵每年能收3000元,我这些都是“摇钱树”啊。
浙江开化,有一小伙把根雕艺术与佛像结合,建造了令人震撼的博物馆。馆内摆放了近千尊佛像,每座都采自一棵大树,造型奇特,最重的是64吨的黄杨木观音像。博物馆门票100元,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
企业不在大小,有竞争力最重要。当然,规模效应也是竞争力的一个因素,有条件做大的,也应当仁不让。
但往往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每个企业、每个城市也常常有各自的现实问题:温州的许多人都告诉我,金属打火机行业全球市场非常有限,作为时尚品的太阳镜亦是如此。即使是能做大的行业,也有企业根据自身在产业链的定位,做特色,使之成为一种特征和气质。
小企业要在大风浪中立足,要从特色开始。
我们都领略过同质竞争的痛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温州的打火机在美国从3美元,跌到1美元、10美分……最后甚至被CR法案逐出当地市场,这是同质化引发价格战的恶果;
十年前,温州服装企业一拥而上请代言人、开专卖店,在一个明星代言五六家温企产品的背后,是许多企业管理跟不上,大量投入打了水漂。
最近有报道说,9月份以来,国内已有1000多家团购网站倒闭或改版。看来,又有一个行业在同质、跟风之下,备受煎熬。
世界上,最的跨国集团们往往在数十、上百年里经历多次的兴衰起伏,反倒不如许多不为人知,怀揣一二项技术或创意的“特色企业”活得顺风顺水。
德国的福莱希公司,将一种牵狗绳产品做了30多年,出口世界50多个国家;
美国的坦纳公司,专门为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各种赛事制造奖牌,运营了80多年,仍保持高盈利,中小规模,至今年销售额不过几亿美元;
世界上最长寿的家族企业,是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日本企业金刚组,它的特色体现在对寺庙建筑的专精上,而近三十年来令它走向衰弱的,恰恰是举债投资房地产的“多元化经营”……